小白兔fm入口_2024成品人片a级免费视频_小蝌蚪通道三秒自动进入

AIoT产业新态势六大洞察|《2024年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精华回顾
作者 | 物联网智库2023-12-21

12月15日,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4年智能产业前瞻洞察大典圆满落幕。智次方研究院在本次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全新升级版的《2024年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

这是我们连续第八年推出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及报告。我们在此前深厚积累的基础上,以全新的“通感智值一体化”架构对AIoT图谱及报告进行了全面革新;深入总结了AIoT产业2023年的发展情况、前瞻展望了AIoT产业的未来态势,以便更清晰地描绘“通感智值一体化”的脉络走向和发展前景。

本文将精选报告中对AIoT产业最新发展态势的洞察内容,以飨读者。

洞察1:智能物联迈入2.0,“通感智值一体化”融合提速,产业将启动新一轮强势增长

智能物联AIoT 1.0是互联互通时代,使此前没有连接能力的“哑设备”接入物联网。随着连接规模迈上新台阶,2022年底我国率先进入“物超人”时代,已形成公共服务、车联网、零售服务、智慧家居,四个亿级应用,以及智慧工业、智慧物流、智慧农业,三个千万级应用。AIoT 1.0全方位地革新了产业链、价值链运行模式,初步带来场景化的智能化体验,驱动千行百业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发展从价值链模式向价值网络模式跃迁。

随着大模型在2023年迎来爆发,极大提升了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对传统行业的渗透融合和应用迭代速度,同时,5G-A即将商用,6G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及标准研制启动,以及Web3、DePIN兴起,全球对其的兴趣热情令人印象深刻,“通感一体”“感智一体”“通感智一体”“通感值一体”的相关解决方案、场景应用等探索取得重要进展,融合发展进程日益加快。我们预判,智能物联AIoT即将进入2.0时代,AIoT产业将从“端-边-管-云-用”板块界线相对比较明确的链式架构,升级迭代为“通感智值一体化”(即“通信、感知、智能、价值的一体化”)的网式融合新架构。

图表1 智能物联AIoT 2.0产业全景图谱
图片
来源:智次方研究院

“通感智值一体化”的核心特征,是将传感、通信和计算能力深度打通,在算网等基础设施之上,通过软件动态按需配置网络功能,实现通信、计算、AI、感知、大数据和安全等能力的一体融合,实现XaaS(一切皆服务);同时,结合价值分配和交易的相关技术与基础设施,实现个体间的网络连接、信息交换和资源调配从“中心化”向“分布式”演变,进而推动物理世界的众多基础设施通过全球社区中个体的大规模协作,“自下而上”地来建设,对当前由中心节点主导的“自上而下”建设的基础设施,形成良好互补。“通感智值一体化”将实现多个功能之间的相互协作、资源共享,追求信息感知的分布性、智能控制的自适应性、系统整体的协调性,最终提高综合应用和服务的智能化和价值化水平。

目前,“通感智值一体化”已有众多领先实践,为客户提供了更为先进和高效的解决方案。2024年,相关应用和解决方案有望率先在道路/桥梁监测、通行引导、路况分析、低空管制、海域船只监测等交通相关领域迎来推广普及;此外,在自动驾驶、自然资源、住建、农林牧渔、应急救灾、水利、供应链、工业生产和智能合约执行等方面,其也有着广泛的场景和机遇。基于“通感智值一体化”的智能物联AIoT 2.0适应了数字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技术融合的升级趋势,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身也将从此中获益,启动新一轮强势增长。

图表2 全球及中国2018-2026年AIoT产业(企业级)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片
来源:智次方研究院

洞察2:蜂窝5G-A商用冲刺,RedCap将迎爆发式增长,无源物联有望注入新增长动能

蜂窝物联网方面,随着R-18预计将在2023年底或2024年初冻结,5G-A进入商用冲刺阶段。5G-A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增强5G基础网络容量和效率的同时,为6G发展做好铺垫,不断开拓新领域、新需求、新业务、新技术。与5G网络相比,5G-A网络覆盖不仅能力提升10倍,从百亿级迈向千亿级;在“大带宽、广连接、低时延”上更上一个台阶——5G-A上下行带宽将比5G提升10倍,峰值速率下行10Gbps、上行1Gbps,网络时延从10毫秒向1毫秒演进。更为可贵的是,5G-A将引入轻量化(RedCap)、无源物联等技术,不断拓展5G能力边界,以进一步深化数智社会转型,促进数字经济提质增效。

RedCap在2024年将迎来爆发式增长,实现连接数超千万,单价有望于年底前降至百元上下

2023年,RedCap网、端、用均已具备成熟商用的基础。

网络方面,三大运营商均建立起了RedCap规模化试验网,开展新技术、新产品试验,已具备网络成熟商用的条件。华为、中兴、中国信科、爱立信和诺基亚贝尔5家系统厂商与运营商协同配合取得了端网协同功能与组网性能验证、测试规范出台以及试验网建设等成绩。

终端方面,RedCap终端产业链生态初见规模,芯模端正在加速成熟与丰富中:芯片方面,达到商用水平的已有1款,处于流片阶段的约有3家厂商,预计2024年上半年有望超过4款芯片达到商用水平。模组方面,已有8家以上RedCap模组开发厂商,其中,提供开发试验产品的厂商超过了6家,已能进行小批量生产的厂商超过了3家,预计2024年模组产能将快速放大。终端产品方面,目前已有10款以上试验终端产品,类型涵盖电力终端、摄像头、定位终端等,预计2023年底前终端类型及款数将迎来大幅增加。

应用方面,三大运营商目前均在以点带面,打造行业领域RedCap示范应用标杆,在智能制造、智慧物流、智能电网、智慧港口、智慧海域、视频监控和移动办公等场景,开展了RedCap应用融合创新试点,形成了系列可复制推广的标杆案例。

随着RedCap的发展成熟,短期内,产业数字化和治理智能化将率先实现RedCap规模商用,其在电力行业、工业行业、视频监控等领域有望分别贡献千万级RedCap连接规模;在移动办公、智慧海域等领域有望分别贡献百万级RedCap连接规模。中长期内,生活智慧化将是大规模上量的主力军,带动RedCap千万级规模增长,车载及穿戴领域有望累计贡献8000万+ RedCap连接规模。

智次方研究院预计,RedCap将于2024年迎来爆发式增长,实现连接数超千万,模组单价将伴随连接数爆发而快速走低,价格有望在2024年底前降至100元左右;最早有望于2026年即实现连接数过亿,2026年底前,模组单价有望低至60元/片。

图表3 2023-2026年中国RedCap连接数及模组单价走势预测
图片
来源:智次方研究院

无源物联将注入新的增长动能,迎来加速发展机遇

无源物联是5G-A的另一大关键技术,是支撑物联网实现“千亿级连接”的重要基础。

根据智次方研究院发布的《无源物联网产业发展白皮书(2022)——前瞻无源物联新纪元》,无论从国内或国际上看,基于目前“有源”技术路线的物联网连接,其规模上限或在百亿级别,距离业界期待的千亿级万物智联尚有较大差距。一方面,海量物品受限于成本刚性制约,难以采用有源物联网模组实现连接。另一方面,众多有连接需求的物件受限于其分布广泛、需灵活移动等因素,或者应用于高温、高湿、极低温、高压、高辐射等极端场景,导致终端设备的电池更换困难或无法直接靠电池供电。此外,“双碳”背景下的物联网产业的变革迫在眉睫,在达成千亿级万物智联目标的过程中,企业亟待加快技术创新,促进感知、计算和传输的能效大幅提升。随着无线传感网络的大规模应用,环境能量收集技术作为一种可持续、绿色环保的供电方式,有望为覆盖千亿级物联网节点提供可行解决方案。

无源物联网是指连入网络的终端节点设备不接外部电源、不带电池,而是从环境中获取能量,从而支撑起数据感知、无线传输和分布式计算的物联网技术。5G-A蜂窝无源物联是在蜂窝通信基站上内生出的物联能力,具有低成本、免维护、广适用、绿色低碳等优势。以工业为例,通过灵活组网、数能同传、海量接入、低成本融合定位等技术创新,基于5G-A基站来连接无源物联标签(价格低至几角),可支持自动化盘点和传感数据采集上报,一方面支撑工业领域生产物料的数字化管理,提高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助力实现广域物流载具的实时跟踪、设备远程巡检、贵重资产防丢防盗等场景应用,大幅提升物流效率,减少库存,可提升10%以上的生产效率。经过方案商、运营商及行业客户的联合验证,无源物联低成本方案已取得比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截至目前,已有多个5G-A蜂窝无源物联的落地案例:

  • 华为与通信运营商、标签式终端供应商以及平台服务商共同推动无源物联试点在江苏工业制造企业落地

  • 圆通物流联合浙江移动、华为和上海坤锐电子,采用5G-A无源物联技术实现远程自动巡检和物流车辆载具实时调度管理,实现亚运物资运输安全和高效运营

  • 中国联通围绕无源物联等新技术,打造了山东国网电力、宝武钢卷厂等一批新样板

  • 中国移动研究院联合产业伙伴启动无源物联网“三全三化”三年行动计划,发布业界首套基于5G+星闪短距的全无线确定性工控系统

……

2024年,随着5G-A正式商用,无源物联得以注入新的增长动能,将迎来加速发展机遇。5G-A无源物联在仓储盘点、产线数字化、物流跟踪、工业生产等场景有望使能千亿联接。

洞察3:非蜂窝卫星互联网将进入高速发展期,以太网和TSN成为固定物联网显著亮点

非蜂窝物联网方面,卫星互联网已成为大国竞争的新高地,在军民领域都有巨大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新时代中国发展不能错过的万亿产业大赛道。近年来,我国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技术进步,为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当前我国卫星互联网发展已进入黄金期。以太网是现有局域网采用的一种通用的通信协议标准,由于工业对数据的实时性、确定性、可靠性等有极高的要求,近年来工业以太网以约1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工厂自动化新安装节点的主要选择。TSN是制程和机器控制等工业应用的关键,其中低通讯延迟和最小抖动对于满足闭环控制要求至关重要,TSN日渐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

卫星互联网产业前景广阔,我国卫星互联网产业正进入高速发展期

综合Omdia、ABI Research、麦肯锡等机构数据,全球卫星物联网连接数有望从2019年的265万增至2024年的2400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55%;预计到2025年,全球卫星物联网产值可达5600亿美元至8500亿美元。

2020年卫星互联网首次纳入新基建范畴,上升为国家战略性工程。近年来,我国加强整体战略统筹部署,逐步构建完善的卫星互联网产业链,卫星互联网迎来了市场“破茧”和产业链“成蝶”的重要历史机遇,自身优势与政策红利将逐渐呈现叠加效应。

一是市场规模稳步提升。我国卫星互联网作为国家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策法规、技术升级、产业资本的多重驱动下,产业发展迅速。根据SIA的测算,2022年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规模已突破300亿元,预计2023年将达356.18亿元,增速13.29%;2025年将升至446.92亿元,近五年的复合增长率达到11%。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完整的通信卫星产业链,主要包含卫星制造、卫星发射、地面设备、卫星运营及服务四大环节。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开拓创新,处于产业成长期,未来市场空间将更为广阔。

图表4 2021-2025年中国卫星互联网市场规模
图片
来源:SIA、撼地研究院

二是政策环境持续优化。我国高度重视和支持卫星互联网发展,近年来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鼓励推动卫星互联网规模化应用及商业化服务。2023年2月,工信部发布《关于电信设备进网许可制度若干改革举措的通告》,提出将卫星互联网设备、功能虚拟化设备正式纳入进网许可管理,空天地一体化立体通信网络部署建设得以进一步推进。2023年10月,工信部起草《关于创新信息通信行业管理优化营商环境的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分步骤、分阶段推进卫星互联网业务准入制度改革,不断拓宽民营企业参与电信业务经营的渠道和范围。省市层面,已有10余个省市制定了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具体措施,为促进卫星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释放政策红利。

三是关键技术不断突破。我国在一箭多星、火箭动力系统及星上处理等方面取得重要突破。一箭多星方面,2023年6月,长征二号丁遥八十八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吉林一号高分06A星等41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创下我国航天发射一箭多星新纪录。火箭动力系统方面,2023年5月,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自主研究设计的130吨级重复使用液氧煤油补燃循环发动机在铜川大推力液体动力试验台试车取得圆满成功,为可重复使用运载器的发展应用奠定了重要技术基础。星上处理方面,2023年1月,哈工大自主研发的星上智能处理载荷随星升空,首次实现空间环境监测全自主智能处理。

四是企业发展稳步推进。一方面卫星互联网领域相关企业数量稳步增长。相关数据显示,2020-2021年,我国卫星相关企业新注册量规模迅速扩张,新增量分别同比大幅增加105.7%、61.1%,并于2022年首次突破3万家。截至2023年3月底,我国已新增卫星相关企业9200家。另一方面企业核心技术创新不断提升。蓝箭航天、零壹空间、星河动力、银河航天等民营企业在低成本运载火箭、低成本卫星制造等领域储备了较强的技术实力。如中科宇航与多家战略伙伴签约“数量200颗,总质量40吨,签约金额达16亿”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测算平均发射成本有望降低至4万元/kg。银河航天、吉利科技、九天微星等积极布局建设卫星产业基地,以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和低成本设计。

根据NSR预测,未来10年,我国或成为全球卫星物联网唯一有望实现产值年复合增长率超10%的市场,将带动相关产业全面实现信息化、智能化,并推动服务创新、业态创新、金融创新和相关大数据产业发展,创造万亿元级的产业价值。

以太网保持高速增长,TSN得到国家支持,有望迎来爆发

以太网具备平台型、长生命周期特点。其不仅涉及企业网络、运营商网络、数据中心网络和工业网络等领域网络设备商直接客户,还直接面向数据中心、运营商等最终客户。以太网通过面向网络设备商直接客户的技术迭代和实践论证,向最终客户收集一手需求、参与集采规范,并通过行业标准组织的深度参与和建言献策,实现产业闭环,完成全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在国内数据中心、超级计算中心、物联网、车联网等行业快速发展背景下,以太网交换设备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IDC数据,2022年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为365.08亿美元,同比增长18.7%。2023年Q1、Q2,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分别为100和118亿美元,同比增幅为31.6%和38.4%。

图表5 2020-2023H1全球以太网交换机市场规模(亿美元)
图片
来源:IDC

从端口速率看,以太网交换机可分为百兆、千兆、万兆、25G、40G、100G及以上不等。近年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云大物智等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传统产业数字化的转型,均对网络带宽提出新的要求,100G及以上的以太网交换芯片需求逐渐增多,400G端口将成为下一代数据中心网络内部主流端口形态。

在各类应用场景中,工业用以太网是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的以太网。据HMS发布2023年全球工业网络市场份额数据,近年来,工业以太网以约10%的速度保持快速增长。工业以太网2023年预计占全球工厂自动化新安装节点市场的68%,实现连续多年上涨,对现场总线新安装节点市场份额的替代趋势进一步凸显。

另一方面,TSN Testbed等技术连接使得自动化产业能够采用智慧物联网解决方案、关键工业物联网和工业4.0解决方案,支持通过单一标准以太网对高效能机器进行即时控制和同步。这种连接使客户、供应商和销售商能够更多地依赖现成的数据来支持产线实现快速重新配置,并减少工厂停机时间。机器人控制、驱动控制、IO、视觉系统等关键控制应用变得易于存取。因此,工业自动化在各行业的日益普及正在提高对TSN的需求。TSN日渐成为我国工业互联网的重要支撑网络技术,借助TSN打破智慧与机器的边界,将推动传统工业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制造升级。此外,TSN具有的确定性和微秒级交互特性,有望推动无人驾驶、边缘计算、虚拟现实等加速发展,为用户提供更为优质的应用体验。国信证券预测,至2025年工业领域全球TSN交换机市场规模将约达100亿元,车载TSN产品市场规模约为150亿元。

由于中国在TSN的起步较晚,该领域以芯片为代表的核心部件长期被欧美企业把持。为打破这一垄断,工信部在2021年推出“时间敏感网络(TSN)产业链名录计划”,旨在推动TSN产业壮大和应用落地,加速中国TSN产业链成熟。2023年发布第二批产品名录。目前已有5大类、18款TSN产品通过测试后加入名录。产品类型的完善与数量的增加,标志着我国TSN领域产业实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具备产业链自主供给能力,为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和工业互联网发展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国内TSN产业也有望进入加速发展快车道。

洞察4:生成式AI迎来爆发,大模型推动私有云及边缘等算力基础设施保持快速发展

2022年11月,ChatGPT横空出世,AIGC成为全球2023年关注的核心热点。ChatGPT仅在推出两个月后(即2023年1月底),月活跃用户已突破1亿,成为历史上增长最快的应用之一。相比之下,TikTok用了9个月达到1亿用户,Instagram则花费了2年半的时间。

图表6 不同APP达到1亿活跃用户所用时间(月)
图片
来源:UBS、方正证券

2023年3月,OpenAI正式发布目前最强大的多模态预训练大模型GPT-4,能够处理文本、图像两种模态的输入信息,单次处理文本量是ChatGPT的8倍。此后,国内外互联网和云服务大厂、AI企业、行业头部公司、高校及科研机构、大数据及算力提供商等纷纷跟进,中国迎来“百模大战”。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2023大模型现状调查报告》,截止2023年7月底,我国已研发大模型130个,外国已发布138个,大模型的开发浪潮仍在继续。

从底层技术来看,AIGC内部的LLM(大型语言模型)在根本上决定其智能化程度以及输入内容的准确度,而多参数带动的大量训练则对应了庞大的算力需求。随着百度、腾讯、阿里、字节等头部互联网厂商相继推出大模型产品并快速迭代,推升短期算力的紧缺程度;多家大模型通过《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备案并向社会公众开放服务,商用落地加速将释放算力的需求。一方面,当前算力需求主要集中在训练侧,预计至2024年上半年,整体训练端的算力需求仍将有较好的表现。由于国内外的通用大模型仍在不断迭代推出的过程中,在模型参数量、智能化程度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一方面,随着训练侧算力增长逐渐平滑,需要推理侧的算力需求接力。推理运算作为将人工智能模型落地终端的环节,推理侧算力需求与下游应用需求的放量紧密相关。

除了AIGC爆发外,其它数字经济因素,如工业、金融、通信、教育、医疗等行业的数字化转型、也将推动智能算力在未来几年快速增长

根据中国信通院报告,2022年中国总体算力规模约为302 EFLOPS(EFLOPS=10^18次浮点运算/秒),智能算力规模约为178.5 EFLOPS,智能算力占比约59.1%。IDC预测,2021-2026年中国智能算力规模年复合增长率约为50%,通用算力年复合增长率约为18%。因此,预计至2026年,智能算力规模约达904 EFLOPS,占比约为80%。

在大模型、智能算力爆发,以及各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引领下,云计算和边缘计算未来几年同样将保持高速增长。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2年,我国云计算市场规模达4550亿元,较2021年增长40.9%。预计2025年我国云计算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万亿元

图表7 2020-2025年中国云计算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片
来源:中国信通院

根据亿欧智库数据,2022年中国边缘计算产业市场规模为622.41亿元,2022-2025年预计年复合增速达到47.3%,2025年中国边缘计算市场整体规模将达1987.68亿元,增长空间广阔。

图表8 2021-2025年中国边缘计算产业市场规模及增速
图片
来源:亿欧智库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X(原Twitter)在2023年优化对云服务提供商的使用,并开始在本地环境运行更多的工作,这一转变使X平台的月度云成本降低了60%;Wanclouds发布的《2022年下半年云计算成本和优化展望》显示,81%的IT管理者收到最高管理层的指示,要减少或不承担额外的云支出,39%的人已经决定将大量的云消耗和高性能工作负载迁移或留在本地。云计算未来的发展有可能更趋向“多云混合”策略,私有云、混合云的增速或迎来更多机遇

洞察5:DePIN等价值分配技术和数据要素交易等服务渐成AIoT的重要基建和动力

2023年,香港决心将自己确立为亚洲领先的Web3枢纽,积极推进各类举措,以培育一个适合Web3的生态系统;在11月举办的香港金融科技周上,DePIN成为Web3行业关注的焦点,DePIN成为香港Web3最大的叙事。DePIN、Web3具备价值分配特性,正成为AIoT重要基础设施。同时,数据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碳交易市场推动企业节能减排的作用正愈发凸显,将倒逼企业主动减排,加速向数绿融合的生产经营方式转型。数据要素交易和碳交易等将为AIoT发展增添重要动力。

DePIN、Web3等技术具备价值分配特性,正成为AIoT的重要基础设施

DePIN通过代币激励,鼓励个人和小企业共享资源,将原本中心化公司提供的基础设施,分散给众多用户提供,将推动物理世界众多基础设施都有机会通过全球社区中个体的大规模协作,“自下而上”地来建设,并对当前由中心节点主导的“自上而下”建设的基础设施,形成良好互补。

根据CoinGecko和Messari等机构的数据,从市值的角度来看,目前DePIN领域的市值已经达到了52亿美元,且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从市场潜力的角度来看,DePIN的总体潜在估值超过2.2万亿美元,预计到2028年将增至3.5万亿美元。

Web3是以区块链等技术为核心的下一代互联网形态,是互联网体系架构的一次演进和升级,被看作是未来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Web3运转的最重要原子技术包括去中心化架构、通证(Token)模型以及隐私保护基建。Web3解决了Web2.0平台垄断、用户数据和资产不安全以及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让互联网参与的每一方都能够安全地协作并得到回报。

目前,Web3的基础设施正在不断完善,其包含的DAO、NFT、DeFi、GameFi等领域不断在互联网投资圈收获较高关注,根据Cointelegraph Research数据,2021年投资于Web3相关领域投资金额超过300亿美元,投资并购数超过1300项。除Web3领域知名投资机构A16z以外,红杉、贝恩资本等机构也纷纷入局该领域,将其看作未来10年互联网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预计Web3用户有望于2031年达到10亿人

数据要素交易和碳交易等将为AIoT发展增添重要动力

数据要素是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数据作为继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之后新的重要生产要素,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数据不断地流通、聚合、加工后,其价值产生乘数效应;以创新方式把数据投入生产,将为经济社会创造更大价值。近年来,数据要素对GDP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升。根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数据要素市场发展报告(2021-2022)》,数据要素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和贡献度在2021年分别为14.7%和0.83个百分点。总体来说,数据要素对当年GDP增长的贡献率呈现持续上升状态,表明数据要素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促进作用

图表9 数据要素对GDP增长贡献图
图片
来源: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

目前,数据要素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状态。根据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展研究中心测算,2020年我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达到545亿元,“十三五”期间市场规模复合增速超过30%;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749亿元

图表10 2016-2025年中国数据要素市场规模(亿元)
图片
来源:国家工信安全中心发展研究中心、天风证券

碳交易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工作目标,并强调要“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随着我国绿色转型工作持续推进,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碳交易市场”或“碳市场”)作为我国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其发展将愈发受到重视,发展速度也将加快。

中国碳交易市场“十四五”开始步入正式运行期。据北京绿交所预测,全国碳市场的配额总量或从目前的45亿吨扩容至80亿吨。2022年全年,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CEA)均价为55.3元,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我国碳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400亿元。国家碳信用机制(CCER)方面,预计未来随着碳市场的发展,有望通过增大抵消比例扩大减排量市场,按照CEA成交均价粗略估算,2025年CCER交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00亿元

数据要素交易和碳交易市场未来数年将保持快速增长,为AIoT产业发展增添重要动力。

洞察6:工业互联网平台面临“技术能力突出”与“经济性不明”背离,亟待优化运营思路

2023年,树根互联与朗坤智慧IPO折戟,引发业界对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盈利能力的忧虑。

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平台近年服务工业企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2022年底,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已超过58.6%,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超过77%,有效促进了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带动制造业增加值1.87万亿、新增就业人数超过41万人。

另一方面,两家曾荣膺“双跨平台”的工业互联网明星企业双双折戟IPO,主要原因为,树根互联2019-2021年经历高额净亏损,分别为3.39亿元、2.94亿元和7.1亿元,此成为其终止上市的关键因素;朗坤智慧应收账款和坏账风险较高,2019-2021年应收账款余额分别为1.53亿元、1.94亿元及3.09亿元,占各期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0.57%、57.39%及76.32%,预期信用损失金额分别为977.91万元、1376.02万元和2437.07万元。

高额净亏损,或者高应收账款和高坏账风险的背后,暴露出工业互联网平台的盈利隐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需要面对长尾市场,各行业在场景、工艺、流程、机理等方面差异较大,工业应用在不同场景的复用的难度极高,通用性较差。由此造成了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在技术方面的领先优势难以与经济回报挂钩。

工业互联网平台不能仅考虑技术的新颖性、理论高度和创新突破,而是需要从经济性的角度重新审视自身发展逻辑。从需求方看,用户们期待的并不仅是如何用好工业互联网相关技术工具,而是如何让自身企业实现数字化转型。各企业的数字化转型目标、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路径等均不相同,个性化定制在所难免,相应地,平台的精细化运营能力以及服务的经济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未来,工业互联网平台亟待优化运营思路、强化横向扩展和复用能力,解决“订单难拿、利润难挣、账款难收”等挑战。一方面,需要转变运营思路,协助客户诊断自身问题和制定具体的数字化转型路线,将工业互联网平台作为数字化转型的载体,与工业自动化应用、产品与设备之间形成互相促进的一体化方案。另一方面,以长期经营思路,锻长板、补短板,提升定制化开发能力,同时,持续强化共性能力沉淀,不断扩大可复用的产品服务体系。

为更高效和全面了解报告的主要内容,我们制作了《一图速览2024年中国AIoT产业全景图谱报告》,下方为图谱报告下载码,欢迎阅读和扫码下载。

图片


热门文章
在12月15日的中国AIoT产业年会暨2024年智能产业前瞻洞察大典上,智次方·物联网智库联合万向区块链、摩联科技和科舸物联共同发布了《可信数字底座白皮书(2023)》,期望能为公众了解可信数字底座提
2023-12-21
X
思南县| 广昌县| 邵阳市| 岢岚县| 莒南县| 舞钢市| 巴里| 稻城县| 东乡县| 威信县|